耶稣的父母,每年逾越节都上耶路撒冷去。当他十二岁时,他们又照节日的惯例上京城去了。过完了节,他们回去的时候,孩童耶稣仍然留在耶路撒冷。他的父母都没有发觉,还以为他在同行的人群中。走了一天的路程以后才发觉,就在亲戚和熟人中寻找,没有找到,便返回耶路撒冷去找。三天以后,才在圣殿里找到了他。当时他正坐在经师们中间,听他们,也问他们。凡听见他的人,对他的智慧和对答都惊奇不止。他的父母看见,也非常惊异,他的母亲对他说:“你为什么这样对待我们呢?你的父亲和我一直担心地在找你。”耶稣对他们说:“你们为什么找我呢?你们不知道我应该在我父的家里吗?”但是,他们却不明白他所说的话。他就同他们下去,回到纳匝肋,属他们管辖。他的母亲把这一切都牢记在心中。耶稣的智慧和体格,以及天主和人们对他的喜爱,都不断增长。(路2:41-52)
一、营造一个宗教的氛围
“耶稣的父母,每年逾越节都上耶路撒冷去。当他十二岁时,他们又照节日的惯例上京城去了。”圣若瑟和圣母“每年”都上耶路撒冷过“逾越节”。耶稣十二岁那年,行“成人礼”。路加圣史在《路加福音》中叙述,耶稣出生后,第八天就受“割损礼”,第四十天行“取洁礼”。耶稣习惯于安息日在会堂里读经。这些充分说明他们一家是守法的好家庭。
守天主的法律,使我们喜乐,使孩子们从小有一个良好的宗教氛围,有利于孩子们信仰的成长。
我们要反思一下:我们家有没有给孩子一个良好的信仰氛围?我们家有一起做晚祷的习惯吗?家里遇到一些事情,父母有带领孩子一切祈祷吗?我们家一起读圣经吗?爸爸常给孩子做“教理讲授”吗?父母常和孩子一起探讨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吗?我们全家一起探讨圣经的故事?天主教的历史、礼仪(节日)、世界观、伦理观?主日有没有奉献给天主(一起敬拜天主、一起建设家庭)?
二、天主的旨意胜过父母的意愿
耶稣十二岁的时候,发生了圣若瑟和圣母把耶稣丢失的故事。耶稣十二岁那年,在耶路撒冷圣殿行隆重的“成人礼”,这是犹太人的文化。十二周岁的男孩行了“成人礼”,就可以加入男人专属的圣殿庭院。原来圣殿里,男人、女人、外邦人有专属的庭院。那年丢失耶稣的直接原因,可能是圣母以为耶稣在圣若瑟那里(男人堆里),而若瑟可能以为耶稣又回到圣母身边(女人和孩子堆里)。
看圣母(与耶稣)的对话:“你为什么这样对待我们呢?你的父亲和我一直担心地在找你。”圣母与耶稣交流情绪,“你的父亲和我担心地(思高圣经,翻译成痛苦地)找你”。家人之间的沟通,要多交流情绪。例如,我很担心你,我害怕失去你,我非常恐惧。这样,对方感受到的是,你对他的满满的关心和爱。还有,圣母的话里有话,“你的父亲和我”,内心里常把圣若瑟(丈夫)放在自己的前面。这份对丈夫的尊重自然地流露出来。妈妈对爸爸的尊敬,也会带动孩子对父亲的尊敬。同样,爸爸对妈妈的爱,也会感染孩子对妈妈的敬爱。
耶稣的回答,“你们为什么寻找我?你们不知道我必须在我父亲那里吗?” 这话似乎答非所问。以致于圣母一下也蒙了,不理解他的意思。故此,福音书说,“他的母亲把这一切都牢记在心中(思高翻译:默存在心中)。”耶稣的回答比我们想象的更加深刻:“你们不知道我必须在我父亲那里吗?”孩子必须追求天主的旨意,胜过其他的,包括父母的意愿。做父母的,不要将自己的理想随意扣在孩子身上。自己未实现的愿望,随意压迫孩子必须接受是不对的。每一个孩子有自己的人生使命,有自己的人生兴趣和方向。追求“天主的旨意”胜过父母的意愿。天命最高!
父母要积极鼓励孩子去回应天主在孩子身上的旨意。我们从小的许多“心伤”是因为父母没有按照“天主的意愿”培育孩子。强塞自己的想法给孩子,是不对的。天主的旨意高过人的意愿。父母的作用:是帮助孩子,找到天主在他们身上的计划。
三、家庭教会
家庭是信仰的摇篮。教会从初期,就被称为家庭教会。2025年禧年,每个教友家庭要成为“教理讲授”的第一个关键场所。首先,每对父母自己要学习教理,充实自己。然后,孩子们是最好的听众,父母要将天主教的信仰,按照现代人的思维模式,一代一代地传授给孩子们。
同样,每个堂口,也是最适合的“教理讲授”的学校。祈祷、礼仪、圣经、教理等,教会的各样传统要有计划地传承下去。教会也可以集中人力财力,推出一些教理讲授的措施,尤其是教理讲授人才和视听教材的预备。
关系比事情更重要。没有付出,哪里会有收获?家庭关系需要化时间、精力、心血去经营。将我们家建设成为守法的家庭。尊重主日,家庭共同敬拜天主,家庭守主日促进家人的互动,享受喜乐的家庭生活。
2025年禧年,让我们每个家庭:勤读圣经,不断祈祷,深学教理,圣化家庭。将我们的家变成“另一个圣家”。耶稣、玛利亚、若瑟,我们将全家的希望托付给你们!